律师文章
专注法律服务
深耕专业领域
专注法律服务
深耕专业领域

【法律咖吧】未来不均衡地分布在现实中——从中国律所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库说起

上海律协
2016.01.08
上海
分享


image.png


2015年11月,哈佛商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开办了《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课程,中伦、方达,天同三家律所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一时成为律师圈热门话题。年前,上海律协宣传委策划了一期法律咖吧,邀请几位参加过这个课程的律师来聊聊,这个课程的价值,以及在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这个现象能为中国律师业发展传递什么信息?律师事务所管理创新的核心在哪里?如何制定适合的事务所发展战略?讨论非常精彩,今天小编将讨论内容原汁原味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主持人:田庭峰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 
嘉宾: 李志强 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律师 
嘉宾: 徐培龙 上海市朝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嘉宾: 孔一丁 上海宏仑宇君律师事务所律师 
文字整理:山俊


田庭峰:

我们四个人都有幸部分或者全部参加了哈佛商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在11月份联合开办的《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课程,尤其难能可贵是孔一丁律师,她是全程自费参加了这么一个对律师而言相对学费比较昂贵的课程。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来讨论哈佛商学院能够把中国律师事务所的三个案例放进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里面,我觉得代表了很多、很多,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来太阳的光辉,那么在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非常高兴有幸请到三位律师一起来探讨这个现象背后可以为律师业发展带来的一些东西,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还可以给我们没有参加活动的律师带来一些启示。总之非常欢迎三位律师来到法律咖吧,那么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讨论。首先我们想请各位聊一聊对这件事情整体的看法。尤其是从北京中伦、上海的方达,北京的天同三家律所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说起吧,首先我们先请一下我们律师界的老前辈李志强律师来给我们交流一下。

一、回顾过去,关注当下,世界关注中国律师,开始研究中国律师业的发展


李志强:

这个不敢当,我觉得哈佛大学的商学院,能够把三家律师事务所的案例放进它的教学课程,这本身也是一个新闻。说明了律师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律师业在发展。以前我们言必称英美,现在哈佛能够引用中国律所的案例,说明我们中国的律师业在成长在进步。我突然想到两年前是我参加国际律师协会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一个研讨会,会上法学院有一个教授,说未来全世界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可能是在中国,我看在座的律师基本上没有一个人有惊讶的表情。

因为现在我们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律师业当然是世界最发达的,它是第一大经济体,他的律师业跟它整个国家在全球的影响是相称的。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是30万律师,上海是1.8万名律师,恐怕未来还有更多的事务所的案例会进入哈佛的商学院的教学课程。


田庭峰:

我们接着这个话题,请徐培龙律师也谈谈对这件事情的感想。

徐培龙:

这次我也非常有幸去旁听了课程,说实话今天叫我来参加这次活动,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因为我觉得这三家律所,不管任何一家,都是业内响当当的律师事务所。这三家凭我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有一些律师朋友本身也有这三家律师所工作。三家应该说各有千秋,可能在整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他们有天时、地利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们是有人和。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天时也好地利也好,其实同时代都有同时起步的人,都有天时地利的其他事务所。但是他们能够在那个时候、在那一批律师所中脱颖而出,我相信人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先谈谈对这三家所的初步印象。方达给我的印象应该是那种很“专”的所。因为它有它的特点,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跨国企业,在服务境外客户上有明显优势包括最初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后来的资本市场。

从我对中伦所的了解来说,我个人感觉他们的特色可能在管理协作方面,我觉得他们做得更好一些,据我所知他们在内部的一些团队协作之间做得还是非常有特色的,这是我对中伦所的印象。对于天同,尤其是年轻律师,对天同的印象就特深。为什么?它正好是借着互联网发展,它在互联网+这一块做的特别好。它与众不同的是他改变了对传统诉讼的理解,而且它把诉讼流程有形化管理这块做得非常好。天同最初的定位就是要改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诉讼思维方式。他在有形化方面的大数据检索,包括他的无讼平台,这一块做得特别好,据说他们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程序员多于律师的一家事务所。


这就是我对三家律所整体初步的印象,那么实际上我还回到我前面讲的这三家所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尤其是能够入选到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也代表了至上的荣誉吧。我理解他们入选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案例,那么这三家律所一定是有特殊商业模式或者管理模式,才能够吸引到哈佛商学院选做教学案例。他们三家,应该在我刚刚说的人和,也就是它的事务所的管理方面在我们行业内是做出了至少来说是领先一步的做法。所以这个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去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或者在他的经验管理模式上能够给我们有所启发。我们拿到他们的一些东西为我们所用,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未来,是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探讨的内容。

二、律师事务所发展将从业务提升向管理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常态


田庭峰:

非常好,谢谢徐培龙律师,我们四位今天参加讨论的人里面,唯一一位全程参加的就是孔一丁律师。所以我们下面就请孔律师为我们介绍一下,她对这个课程整体的认识和她通过参加这个学习以后她最大的收获。


孔一丁:

谢谢主持人,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第一这个课的师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配备了哈佛商学院最好的一些老师。在课程案例的选择上面,有包括中国、英国、美国的各家律所的案例,很多案例资料是我们在公开渠道无法知悉的,同时我认为这门课的开设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孔一丁:

哈佛商学院开设这门课,首先宣告了中国律师界单兵作战时代的终结。当一个律师可以独立完成工作时,不需要管理;只有当一个律师团队共同工作时,才会需要管理。而哈佛觉得中国的律师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全部以团队化来运作的时候,所以来开设这门课程。其次,哈佛开设这门课程,也是觉得这门课在中国有市场,认为中国律师所需要来了解怎么来管理自己,这确确实实是打中我们一个软肋。我们当时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很多律师都提到,从读大学开始,学的、看的、想的都是法律。但当我成为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团队负责人、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时,我发现我需要的已不单单是法律,可能法律知识的需求比例在不停地往下降,而所需要的管理知识不断往上升,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真正针对于律师行业这样一个带有强烈专业特色的行业提供内部管理上的培训。哈佛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我相信在这一次课结束以后,大家都会开始更注重律师所的管理问题。


所以这门课如果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它折射的问题可能就是第一个是世界对于我们中国律师行业的一个肯定,他认为你的规模已经成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第二个是对于我们律师行业目前发展瓶颈有一个清晰的看法。我们现在可能在整个律师行业来讲,法律服务专业化不过是其中比较小的瓶颈。而接下来行业怎么来发展,律师所怎么样管理是更大的发展瓶颈。


田庭峰:

孔律师讲得非常好,我觉得她刚才提到是我们整个律师行业的困惑,律师行业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很多律师所有一不小心做大的感觉,同时也带来一些幸福的烦恼。那么在市场催动下,不断长大的同时,律师所管理规范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商学院的一些做法,和一些思考的角度,包括法律与经济相结合,法律、商业思维之间的碰撞等等。虽然因为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一个生意人,但是律师事务所要想做大做强,实际上这当中一定要有商业思维在里面。我们在跟世界不知不觉融合过程中,世界知名商学院已经开始关注我们,首次入选的是上海方达,北京中伦,和北京的天同,刚才徐律师已经对三家律师事务所的优点,就是为什么入选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看法。我想李志强律师作为我们行业的前辈,我们也想请他讲一下对这三家律师事务所,为什么能够入选。


李志强:

前辈谈不上,我是1990年做律师的,当时上海是500多个律师,现在是1.8万了。如果按照股票市场的指数来讲,当时是500点,现在到18000点,很快就到20000点了。所以应该讲大家对于律师这个行业是很看好的。像我们刚开始做律师的时候,律师行业是不被看好的。我记得我自己刚工作的时候,实际上当时就有体制内的领导跟我讲,你完全应该到一个涉外的事务所,因为我实习是在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方达律师所最早的一批创始人也是在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工作过的。


方达所是1993年成立的,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上海包括北京,实际上是诞生了一批新的律师事务所。方达就是当中的一家,我记得当时他是在茂名南路,就是毛泽东上海一个故居附近,一幢小的商务楼里面。我记得他们当时主要两个特点,一个是做外资比较多一点,另外一块就是做证券业务,因为证券当时还是搞许可制度,当时上海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事务所和律师也不多,我是第一批,上海当时是18个人。主要这两块,开始是模仿,模仿外国律师事务所的模式,模仿外国律师事务所一会儿开会了,我记得他们有一个B股的项目,我们是作为发行人,他们作为承销商的律师,那么大家要沟通开会。


李志强:

打电话沟通时,他们常说他们在开会,我想这个律师事务所怎么老在开会?实际上他是学外国的律师事务所,他们内部讨论案子也叫开会。逐步地从外国律师所学习一直到自己建立团队,有他们的特点。就是方达比较多的是复旦大学毕业学生,复旦系,综合的能力要强一点。那么第二步就开始引入自己的模式了。那么第三个我觉得像方达为什么现在在业内名声这么大,主要是他们一直在坚持。俞卫峰律师写过一篇文章叫《有一种坚持叫中国律师》,实际上就是讲这个律师事务所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的就是徐律师讲的搞专业立本这么一个道理。因为事务所你的专业比较强,客户就知道什么样的业务要找你这一家事务所,他就站起来了。另外讲到中伦,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主要是搞基础设施房地产,早期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中国福布斯排行榜的前10位的,大概7成是房地产的老板。中伦所就抓住这样的一个机遇,参与了。北京张学兵也好,上海乔文骏也好,实际上他们房地产的法律专业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现在有一句话不知道谁发明的,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有BAT,有百度,腾讯和阿里。法律服务界在中国律师业有金大中,这个金大中不是韩国的前总统,而是金杜,大成和中伦,这家律师所很注重人才的积累,事务所的管理,还有市场的拓展。


所以他们的影响就比较大,那么讲到天同这个所,说实在的我们做律师的时候还没有天同这个律师所。所以我觉得它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了,它就是抓住了这个互联网的机遇,因为我们以前觉得诉讼好像是很低端的,我们做律师的时候觉得你不会诉讼,你是不算会做律师的,但是做了诉讼好像又没有太大出息。但是我记得我刚做律师的时候,当时的上海大律师都是诉讼大律师,像李国机,郑传本,傅玄杰、陶武平、朱洪超。但是随着国家建立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或者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好像有一些非诉讼律师就开始成长起来了。非诉讼律师特点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诉讼主要一个人在法庭上风云驰骋,展现了个人魅力。但是非诉讼是团队群策群力,你很难说某一个律师就能把一个很大的项目完成。所以这几个案例进去,某种程度上标志这个律师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群体主义是我们目前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三个案例的入选一个是它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个也是反应了我们通常来讲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因为时代特征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需要一个群体性的,中国特色就是我们中国的法律它在整个世界法律这个版图里面也很有特色。你说我们是成文法的国家,我们很注重成文的法典,但是我们又很注重一些案例。另外我们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有香港的法律,台湾有台湾的法律,澳门有澳门的法律,一国两制四个法域,但是大的概念都叫中国律师。中国的法律服务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交织了一个复杂性全方位的特点。那么未来我觉得世界可能会更加的关注这么一个市场。这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转轨的市场。


那么第三个是我们的上海特点,上海特点有一句话叫北京出著名的律师事务所,上海出著名的律师。其实上海的律师是很敬业的,我看到过很多上海的律师他们的工作模式是五加二,白加黑,几乎没有休息的。像我们方达这样的案例,这样一个精品和专业的事务所出现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引领我们行业的方向。


田庭峰:

首先感谢李律师,他作为一个同一时代的开拓者和参与者、见证者,讲述了他对整个三家律师事务所的感想。我想对孔律师来说,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律师所合伙人实际上更多是抱着虔诚学习的一颗心去参与了整个过程。因为,我们这一次的嘉宾里面只有孔律师是全程参与的,所以我们还是想听一听孔律师,这一次这三家律师事务所能够进入到哈佛商学院,在你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国外的商学院对于中国律师事务所的解读,你觉得是不是准确?第二点你觉得这中间有哪些启示?


孔一丁:

我们在课上,确实对这三家律师入选哈佛案例也进行了很激烈的讨论。我今天跟大家说一下这三个案例的标题,中伦所的标题是《中国巨头》,天同的标题是《中国诉讼业务转型》,而方达的标题是《领先一步》。

从三个标题其实就可以看出哈佛商学院对这三家律所的定位。我的感受是成功的律所必然有共通之处。这三家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自己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清晰。比如说方达它始终就专注在一开始的资本市场,涉外市场。中伦所的走向则更为综合性,中伦所在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不仅是在律师人数上,律师团队上,尤其业务所覆盖面。近几年中伦所的业务市场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法律服务各方面。那么从案例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括中伦所有几次跟一些其他律师所的合并,包括跟其他合伙人的分分合合。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它对自己的定位没变过,要做一个综合性大所。而天同是更具有探讨性。近几年,几乎所有上微信,用手机的律师都知道天同律所。我觉得这个是很值得去研究的。天同所确实在某一点上做到了一个极致。不仅在诉讼业务方面,天同做了有形化、专业化的极致,同时天同通过互联网+,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做到了宣传和推广的极致。在这一点上面,我感觉目前还没有一家律师事务所能够跟天同所相媲美的。而我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还是跟合伙人管理思路有很大的密切关联。


比如说蒋勇律师他的兴趣点始终就是在科技和数据上面。所以他会专注于把自己原有的法律诉讼这一块的业务资源,和这些做一个对接。而比如说方达所的合伙人就像李律师讲的,他们原来就是从事涉外法律服务这一块领域,从这些业务里面再一步一步走出来,建立了方达。导致了他们后来的业务方向就是走涉外和资本这条道路。包括中伦所也是一样,因为合伙人他们自身的一些业务特点,来决定了这个所今后的业务走向。那么这些问题上面,其实我总结下来,成功的律所第一是定位最重要,合伙人的自身资源又决定了定位思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吸引。这三家所毫无疑问有一点是共通的,现在他们都注重于人才的引入。


所以这三家所的教学案例一方面给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另外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从他们身上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改进的东西。或者有哪些是我们现在无论大所、小所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


三、未来属于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只能通过管理创新实现


田庭峰:

非常好,谢谢孔律师。我认为我们在这里来探讨这三家律师事务所入选商学院的价值在于我们怎么样来启发我们中国,尤其上海1000多家律师事务所去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比李律师执业的时间晚了近10年,我觉得律师这个行业,实际上已不知不觉走过了三个阶段,1、应该属于勇气比能力更重要时代,不能说能力不重要,因为很多的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难跳出思想上的束缚,勇敢地走向律师行业。2、第二个阶段就是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开始,走出国外,从李律师包括方达这种跟国外的律师所业务合作过程中,学习到了别人很多先进的服务方式,迎来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专业立本。3、第三个阶段就是在现在,从现在开始,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那么就像李律师讲的,全世界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应该产生在中国。我也完全认可这个观点,我觉得未来全世界最大的律师事务所,肯定是在中国。但是一旦有了一批这样律师所出现,实际上对于律师行业,包括对于律师所本身的挑战,将不再是一个业务本身提升的问题,更多的是律师事务所未来发展格局。所以我认为第三个阶段就是体系决定成败,怎么去建立律师事务所自身的生态圈。那么像孔律师讲的,吸引到更多的律师的优秀律师来加盟。现在各家律师所最最缺乏其实是在专业基础上的管理型合伙人。因为我们是专业细分行业,如果你不了解专业,其实你是没有办法管理一群律师。我们前面主要是回顾了过去,那么在岁末,我们更希望能够展望未来。想请李律师展望一下律师行业以及律师所未来的管理,和律师所像您所提到的1000名律师超大规模所出现以后,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谢谢。


李志强:

这个是非常新的问题,就是律师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好我们上海律协规划委员会,前几天正好也开了一个年会,就是岁末总结一下。现在好多律师,包括现在这三个案例所在的事务所,大概天同没有,其他的都有,也谈了一些观点。我们就觉得现在这个律师行业的未来,特别是2015年,一个是全国律师工作会议召开,第二个2015年有诞生了律师行业的一些新鲜事。比如说山东有一个叫德恒事务所,它在山东青岛一个区域性的股权交易市场,就是所称讲的四板市场,它上市了,中国律师事务所也有上市的,我们觉得很新鲜。


那么我们这个律师事务所我们是一个事业单位,我们根本不是公司。我看了一下青岛这个股交中心,它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也可能是一个律师事务所去上市,就为创新打开的一个通道。第二个律师事务所现在还是在司法行政机关去设立的,没有工商局去登记。而会计事务所,它也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它也有限合伙的这个模式。那么而且现在发展态势就是四大会计事务所都有法律服务的模块或相配合的律师所。


李志强:

所以有咨询公司挂牌新三板的,实际上就是把这个律师行业里面有一块业务,除了不出庭的业务以外,去打包做成一个盈利模式,进入了资本市场。实际上是让投资人分享法律业务的盛宴,我们现在律师合伙人必须是有律师执照的。现在国外在研究,包括英国的市场也在研究,律师事务所能不能聘请非法律人员来担任合伙人?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新的问题。但是对于未来律师业的做强、做大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如果说我们未来中国的律师事务所要更多的进入哈佛的教学案例,我觉得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去研究,能不能打开一扇窗?我们律协的规划委员会实际上也在探讨这些问题,也在研究这些问题。我觉得从我自己的角度,这三个案例对自己很有启发,也看到我们行业未来新的希望。第二个对2016年,特别是我们上海的律师业,特别结合我们自己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也好,我们这个行业也好,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是很看好律师行业的,律师行业应该讲这个蛋糕会越来越大。


徐培龙:

正好李律师讲到这个,我也有感触。接着李律师讲,其实你刚刚问到关于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这一块,管理人角色的问题。其实之前我们有过一次类似的同行交流,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律师本身就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这样的个体,对于律师事务所而言就应当是无为而治,不需要你来管。还有一种就是另外一种观点,说律师所跟以前的律师所是不一样的,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律师所不管从体量也好,从业务量各方面来讲,人员结构、业务领域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需要有这种商业模式或者商业理念的管理在里面,是完全分成两派意见。我个人肯定倾向于认为律师所还是有这样一个管理,尤其这个管理是随着律师所发展会更加显得重要。我自己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比如说现在华政不是设了一个律师学院嘛,华政的律师学院其实只有一个律师班,它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能够看得出来,我们可能对律师的理解还有偏差,我们只注重培养这些律师的个体,我们甚至没有考虑过律所管理,能不能开一个班,专门培养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人才?实际上好像目前还没有这个理念。


我觉得从这次哈佛的课程设置上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的。比如说华政是不是未来要开一个专门管理律师事务所的班,未必是一定培养律师个体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新的启示。第二个我要讲的是,现在律所管理合伙人这样一个角色,确实很多高级合伙人都在推,不愿意当。比如说一个律师所有5至10名高级合伙人。那么现在大家开始选,谁来做这个管理合伙人?原则上,这个管理合伙人产生的是比较难的。为什么?我如果选择做了管理合伙人,意味着我未来的几年要放弃我的业务,我的工作重心要转向做律师所管理。那么这一届我做完了之后,换届了之后我的业务在哪里?因为毕竟律师有一个特殊性,客户至上,业务专业至上。这个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度,就是大家未来要研讨的,怎么来解决这个供需的矛盾。包括刚刚李律师讲到的,可能未来有一批,未必是律师的,它可以是职业经理人的那种角色。


另外从律师所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两年,上海慢慢形成了一个趋势,就是专业团队化日益明显。而团队之间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并购重组”。“并购重组”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未来一定是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组合,那么这个组合用什么来形成纽带?我觉得未来只有这两个纽带,一个是规模,一个是专业。对于规模而言,毫无疑问,管理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规模化了,没有管理的话,它的效率上不去。中伦所为什么能够入选?我个人认为团队之间的协作方面做得比较好,解决了团队之间协作的效率问题,靠的正是管理。有了好的管理,能够把几个专业团队聚拢在一起,产生更大的效益。我觉得这一块尤其是对我们上海律师而言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刚刚讲到了北京律师有更大规模的所,但上海律师现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所以在这一块,对我们上海律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在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哪方面才能做得更好?然后把我们所和所之间的配合,或者相互之间的协作做得更漂亮,我相信我们的上海律师未来肯定会做得更好。


孔一丁:

我就顺着徐律师说下去,其实我觉得徐律师刚刚讲得特别好的一点,恰恰是我们在课上讨论的最最激烈的事情。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叫做生产经理的困惑,什么概念?比如说我现在又是律师所的管理合伙人,同时我又是业务团队的负责人,我又要去做客户关系的维护,又要去做业务,又要去管理律师所,我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怎么来平衡?我会遇到很多困惑,我会觉得很累很辛苦。当时哈佛课上的教授就说,在座的有这种感受的请举手,全体学员通通举手。


其实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私下交流中,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说我能不能能够只做管理,不做业务?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包括课上哈佛的教授给我们的意见说不可能。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服务性特别强,专业性特别强的行业,一旦你丢掉了专业,你是得不到其他人的尊敬的。那么这就必然导致,你这个管理人,你不能丢掉专业,但是我又怎么来合理的说把我的专业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这就是考验团队的力量,团队的管理,我认为管理在这个时候体现是特别明显的。我记得中伦所这个案例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薪酬制度设计。就是中伦所他用的就是一个跟我们传统的分成提成不一样制度,就是综合薪酬制。就是每一个律师你所做出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业务创收上。包括对事务所的管理,包括对事务所学术支持,甚至你在事务所公益上的付出,都可以是一个绩效考核的绩点,再根据这个绩点来分配薪酬。


这个经验很可能会被推广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团队的力量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如果说一个团队单靠一个领导人,这个领导人最后面临的就是生产经理人的困惑。但是如果大家能够做到合理分工,做到合理分配,那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而我们接下面临律师行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阶段,如果说没有把分配、分工问题解决好,那么管理可能无从谈起。这可能也是我们现在每一家律师所,都在面临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怎么样形成对自己合适的模式。


四、蛋糕分不好,蛋糕做不大;律师行业交换分工作业模式,分配机制的创新成为律师业管理创新的核心之一。


田庭峰:

刚才李律师也提到了蛋糕在不断的扩大,那么大家每个人都会深刻体会到,真正开始迎来变革的时代。蛋糕分不好,其实这个蛋糕未来是很难做大的,或者说做大了和你没有关系,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刚才徐律师提到大家都不愿意做纯粹的管理合伙人。那么孔律师提到,如果离开专业技能,管理合伙人实际上是没有生存的土壤。实际上这种情况下,也有带来了我们这个行业特殊的管理困局。那么我想这可能也是哈佛商学院愿意把中国律师所选入教学案例,实际上更多的启示是代表了一些未来和将来,我们怎么去把律师行业,面对律师行业即将…不是即将了,现在律师行业已经出现了1000人的大型律师所。那么如果单独靠一两个管理合伙人显然是没有办法去运作这么大的一个盘子。而且律师行业未来应当有两个基本的保证,我认为第一是律师所不是要知名度,而是要美誉度,就像徐律师刚才提到的,像方达也好其他所也好,它不见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很大,但是它的美誉度,尤其是在目标客户那里是非常强的。第二点是这个律师事务所的最低质量保证。那么就是你接受了比如说金茂凯德这个律师所的服务,客户明白是有一个最低质量保证的。同时随着社会对法律需求越来越大,那么这里面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律师行业的律师高收费之间其实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估计未来都需要从管理,从分工、交换,甚至律师之间的交叉销售来完成。实际上这一系列的课题,如果没有一个管理班子来做的话,我认为是没有办法的,而如果希望大家愿意参与到管理,显然又会涉及到未来的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各个方面。那么我们想请李律师,资深的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人,担任律师所的主任也是很多年了,我们想请李律师谈一谈,这个律师行业未来分配模式设计或者是律师行业这个管理变革方面,您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得,谢谢。

李志强:

其实我不是管理方面的行家,我觉得律师所的管理也好,也是有一个业内的专家他好像有一个观点,他说也没有一定说哪个模式最好,可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说明如果一个所的管理模式、分配机制,如果适应了它的发展。就是说这个律师事务所最近的十年二十年,甚至可以说三十年它一直是在高速发展。它的现行这个模式,管理的机制和分配的这个模式,可能就是合适的。如果说它遇到了瓶颈,受到了阻碍,可能它就需要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有一句话是说我们人走得太快,需要停一下,因为我们的灵魂需要一段思考。所以我觉得这恐怕要结合每个事务所各自的情况,才能够进行布局布点。

徐培龙:

我在进来之前在跟孔律师探讨哈佛课程的价值。其实我刚刚讲,我听这个课程对我不能说没有价值,肯定有价值。但是因为它针对大所的管理模式,而我们自己的所还是小所,它的案例跟我的贴切度契合度就没那么高。但是它对我的启示是它有一些点的东西,一些理念上的东西,对我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很大的启示。上海近两千家律师事务所,每家事务所都不会有完全一样的模式。任何一种模式肯定是不能完全来复制的。但是每一家事务所它有它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包括这次入选的中伦所也好,方达也好,包括天同也好,它都是有我们值得去学习的点。


另外一个我要讲的是,无论是事务所的创始人还是管理合伙人,我们更应该树立的是一种管理的理念,或者是我要做一个百年大所的品牌化的这样一个更根深蒂固的理念。为什么这么讲呢?刚刚李律师也讲到了贝克律师事务所。贝克所成立应该是在1949年,它之所以能够做到今天,我相信也是它在坚持着某一份坚持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所以我觉得目前来说,尤其对于律师来说,我们从来不缺乏执行力。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我们一定做成一个百年大所,我有这样一个理念了之后,我可能才会在管理上下更深的功夫。这是我讲的第二个,第三个我觉得未来我们律所,在整个律所的建设上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因为这一块是我们目前最缺的。我们说缺什么补什么,既然现在哈佛都能够把我们这些所作为教学案例来推,那相信,我们的发展,律师行业的发展,或者是律所的发展,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管理方面我们就加强,把我们的所,把我们的律师行业做得更好,这个是给我最深的启示。这三点围绕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我们要在管理方面要下工夫,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在这一块不能下工夫,也就是说刚刚讲到的这个困境我们就没办法去解决,因为现在既然是一个困局、困境我们就要想办法突破。只要在管理上下工夫,才能够把这个困境过突破。

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成功不可复制,理念却可模仿


田庭峰:

那徐律师讲得很好,从管理创新寻求突破的同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它有它的时代背景,刚才已经介绍了三家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我认为,成功不可复制,但是理念却可模仿。那么孔律师作为全程参与哈佛商学院这个课程的律所合伙人。我们想更多的想请孔律师讲一下这三家律师事务所管理创新上的亮点,带给所有的律师业和律师所的一些启发。

孔一丁:

这次哈佛的最后一堂课很有意思,最后一堂课老师给我们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每个学员你要列出,今天课堂回去之后,你在一个月里面要做什么事情,三个月里面做什么事情?六个月里面做什么事情?其实我觉得这堂课,它从第一堂课提出管理人的困惑,到最后一堂课以这样的形式收尾,其实我觉得是贯穿全程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一定要有战略性。那么从无论是三家中国入选的律师所来讲,还是说国外的这些优秀的律师来讲,或者是任何一个公司也好,律所也好,在管理上,我认为首先管理上要有一个战略性,这点是第一位的。那么在战略清晰的情况下面,要分工,要布局,再有分配。那么其实我认为它起来就是一个传统的管理上的思路,但是为什么我们原先律师事务所在这一块上面没有这方面的考量?我觉得就是跟李律师刚刚讲的,走得太快,有没有停下来思考有关。我们正好这20年从李律师当时最早的一批律师执业到现在,经历差不多二十五六年这样的一个历史。


也正好是我国面临中国整个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地区像我们现在这二十年发生这么突飞猛进的变化。英美的很多知名律所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在我们中国,现在三十年以上的历史的所是很少的。我们还是处于一个萌芽到成长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应该要走的应该是一条精致化,专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可能就是现在我们每家律师需要思考的,怎么样制定对自己合适的战略。大所的方案是不是小所可以完全复制?北京所的方案上海所是不是可以完全复制?我认为,必须是个性化的方案才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这也是我上完哈佛的课程之后,回到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开合伙人会议。我们要先确定,自己律师事务所我们接下来的走向是什么?专业上的走向是什么?管理上的走向是什么?分配上的走向是什么?我认为任何一家律师事务所如果能够先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我相信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得太差。这可能就是我对刚刚主持人的这个问题的最后一个感慨吧。


田庭峰

说明这个课程学到干货了,物有所值了。你现在站在哪里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走向哪里。你最终的目标是在哪里。那么岁末我们来一起讨论这么一个话题,我觉得它具有一些非常大的意义,但是我们的意义不在于我们今天的讨论能够形式什么样的成果,而是希望给我们的上海律师界、中国律师界能够有一些启发、一点启示。那么我想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这次的讨论就有了价值,因为答案显然不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在这里都是一个思考者,都没有答案,但是未来五年或者十年,也许我们的思考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也会为这个行业做出一点点,我们作为法律人的贡献,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能够参加今天的交流,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根据录音整理,为嘉宾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