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鲍文政律师深耕工程和法律实践领域20余年,从最初跟着前辈跑工地、查图纸,到后来独立代理标的过亿的工程纠纷。律师从业以来,带教了几十名实习生、实习律师和刚拿证的青年律师,见过太多新人第一次开庭时的手忙脚乱——有的把证据装错文件夹,有的被法官问得哑口无言,有的庭后才想起关键主张没提。
工程案的庭审最考验 “实战力”,图纸、结算单、施工记录里藏着无数细节,稍有疏忽就可能让当事人错失几十万、几百万的权益。
本文以鲍文政律师的视角,结合其十余年的办案经验和带教心得,整理出6条 “开庭铁律”,帮助青年律师少走弯路,第一次开庭就站稳脚跟。
一、开庭前:做好“3个预判”,比背100条法条更有用
刚独立的青年律师常犯的错,是把精力全放在 “查法律条文”和“查找司法判例” 上,却忽略了工程案的核心——“用证据说话,用细节说服法官”。我带教的新人里,有个小姑娘第一次独立开庭前,查找了很多的法条和相关判例,却没提前梳理施工图纸里的增量细节,结果开庭时被对方律师问得答不上来。
其实工程案开庭前,做好这 3 个 “预判” 就够了:
1、预判 “证据缺口”:把工程资料当 “病历” 查。
工程案的证据从来不是 “堆一堆” 就行,要像医生看病历一样,从图纸、结算单、施工日志里找 “关键信息”。我带教时会要求新人:拿到案子先画 “证据逻辑图”,比如代理施工方主张工程款,就从 “合同约定→施工图纸(原图纸+变更图)→结算单(已付+未付)→施工记录(签证单+验收单)” 一步步梳理,缺哪块就补哪块。
去年有个刚独立的青年律师找我帮忙看案子,他代理的工程案主张 300 万工程款,却只提交了合同和竣工图,没附 “增量施工的签证单”。我提醒他:“工程案里‘增量’是关键,你没证据证明额外干了活,法官怎么支持你?” 后来他赶紧找当事人补了 12 份签证单,庭审时对方再也没法否认增量部分。
记住:工程案的证据缺口往往藏在 “细节里”,比如图纸上的管线长度、结算单里的单价标注、施工日志里的人员签字,提前查清楚,庭审时才能底气十足。
2、预判 “法官提问”:把工程争议点变成 “问答清单”。
刚独立的律师总怕法官提问,其实法官的问题大多围绕 “核心争议点”。我带教时会让新人把每个案子的争议点列出来,比如 “鉴定报告漏算工程量”“对方主张工期延误责任”,然后针对每个争议点准备 “1 个核心证据 + 2 句回应”。
有次我跟一个刚拿证的律师一起开庭,对方主张 “施工方延误工期”,法官问:“你们怎么证明工期延误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个律师立刻拿出 3 份证据:2022 年 5-8 月的材料催要记录(证明甲方缺货)、监理单位的施工情况说明(证明施工进度正常)、暴雨天气的气象报告(证明不可抗力影响),条理清晰,法官当场就认可了他的说法。
工程案的法官最关心 “事实”,提前把 “可能被问的问题” 和 “对应的证据” 整理成清单,开庭时就不会慌,反而能让法官觉得你 “专业、细致”。
3、预判 “对方反驳”:把工程漏洞当 “防御点” 堵。
工程案里对方律师最喜欢抓 “漏洞”,比如你主张 “增量工程款”,对方可能会说 “图纸没变更,不存在增量”;你主张 “返工费用”,对方可能会说 “是你们施工质量差导致返工”。
我带教的新人里,有个小伙子代理一起管线返工案,提前预判对方会否认 “返工必要性”,于是开庭前找了 2份证据:甲方要求返工的书面通知、返工后的验收记录。庭审时对方果然说 “是施工方自己要返工”,小伙子立刻拿出这 2份证据,对方当场没了话说。
刚独立的律师要记住:工程案没有 “完美的主张”,提前预判对方的反驳点,用证据堵上漏洞,才能在庭审中占据主动。
二、庭审中:守住“3个原则”,比赢辩词更重要
很多刚独立的青年律师觉得 “庭审要靠嘴皮子”,其实工程案的庭审拼的是 “沉稳、条理、证据”。我 十余年来建设工程案件开庭总结出 3 个原则,带教的新人用了都说 “管用”:
1、陈述主张:别 “念起诉状”,要 “说工程故事”
刚独立的律师常犯的错,是开庭时照着上诉状念,念完了法官还没明白 “你到底要什么”。工程案的主张要像 “说故事” 一样,把 “合同约定→施工过程→争议点→证据支撑” 串起来。
我代理过一起标的 500 万的管线施工案,开庭时是这么说的:“法官您好,我方当事人是涉案管线的施工方,2021 年按合同约定完成 10 万米管线施工,后来甲方要求增加 2 万米增量(出示变更图纸),我方也按要求完成了(出示验收单)。但鉴定报告只算了 10 万米的款项,漏算了 2 万米的增量款,加上返工的 4800 米管线费用,总共应支付 500 万,恳请法庭支持。”
短短一段话,把 “施工事实”“争议点”“证据” 都讲清楚了,法官不用翻材料就知道核心诉求。刚独立的律师要记住:工程案的庭审不是 “背书”,而是 “用通俗的话讲清楚工程事实”,让法官快速 get 到你的主张。
2、质证环节:别只说 “不认可”,要 “找工程漏洞”
对方提交证据时,刚独立的律师别只会说 “真实性不认可”“关联性不认可”,要从 “工程逻辑” 里找漏洞。比如对方提交 “第三方施工合同” 主张费用,你可以从 “施工范围是否重叠”“施工时间是否在我方工期内”“是否有甲方指令” 这三个角度反驳。
去年我带教的一个新人,对方提交了一份 “机房装修合同”,说 “是因为我方延误工期才找第三方施工”。新人立刻反驳:“第一,这份合同的施工范围是‘机房装修’,我方的施工范围是‘管线铺设’,两者不重叠;第二,合同签订时间是 2022 年 3 月,当时我方因甲方材料短缺停工(出示催料记录),不存在延误;第三,甲方从未通知我方需要第三方施工,这份合同与本案无关。” 法官当场认可了这个质证意见。
工程案的质证要 “接地气”,从施工范围、时间、指令等工程细节里找漏洞,比空泛的 “不认可” 管用 10 倍。
3、法官提问:别 “绕弯子”,要 “给工程答案”
法官问问题时,刚独立的律师别东拉西扯,要直接 “给答案 + 亮证据”。比如法官问 “你们主张的 4800 米返工,有什么证据”,你就直接说 “有两份证据:一是甲方 2022 年 4 月出具的返工通知(出示原件),二是返工后的验收记录(出示原件),证明返工是甲方要求,且我方已完成”。
我带教的新人里,有个小伙子第一次开庭时,法官问 “鉴定报告漏算的 3 万米管线,怎么证明是你们施工的”,他没绕弯子,直接拿出 3 份证据:2021 年 10 月的施工日志(记录了 3 万米管线的施工时间)、监理单位的现场确认单(标注了 3 万米管线的位置)、甲方支付部分工程款的凭证(证明认可该部分施工),法官当场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工程案的法官时间宝贵,回答问题要 “直截了当”,用证据说话,别让法官跟着你 “猜谜语”。
三、庭后:做好“2件小事”,决定案件最终走向
刚独立的青年律师常以为 “开庭结束就没事了”,其实工程案的庭后工作才是 “决胜关键”。我十几年建设工程案件的开庭经验里,有不少案子是靠庭后的 “细节” 翻盘的:
1、补充材料:别等 “法官要”,要 “主动递”
工程案往往需要补充证据,比如庭审时没来得及提交的施工签证单、图纸标注说明等。我带教时会要求新人:庭审结束后 24 小时内,整理 “补充材料清单”,把没提交的证据、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工程细节列清楚,主动交给法官。
有次我代理一起标的 2000万的工程纠纷案,庭审时发现有份 “第三方检测报告” 没来得及提交,庭后第二天就整理好报告,附了一张 “检测报告说明”,注明 “报告第 3 页证明管线质量合格,与对方主张的‘质量不合格’相反”,法官收到后特意打电话说 “材料很及时,帮了大忙”。
刚独立的律师要记住:工程案的证据越细越好,庭后主动补充材料,不仅能帮法官查清事实,还能让法官觉得你 “负责、专业”。
2、复盘总结:别只 “记流水账”,要 “找改进点”
我带教的新人,每个案子开庭后都要写 “复盘笔记”,不是记 “今天开了什么庭”,而是记 “今天哪里没做好,下次怎么改进”。比如 “今天质证时没注意对方合同里的施工时间,下次要先看合同落款日期”“今天法官问图纸变更时间,我没记住,下次要把关键时间点标在证据上”。
有个刚独立的律师,第一次开庭时把 “竣工图” 和 “变更图” 装反了,庭后复盘时特意写 “下次证据按‘时间顺序’装袋,标注清楚‘原图纸→变更图→竣工图’”,后来再开庭就没出过这种错。
工程案的庭审经验是 “攒” 出来的,每次复盘找一个改进点,下次开庭就少一个漏洞,慢慢就能越来越熟练。
写在最后:刚独立的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
十年的带教,我见过太多刚独立的青年律师焦虑 “自己行不行”,其实我想说:当年我第一次独立开庭时,也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工程案的庭审,从来不是 “比谁更完美”,而是 “比谁更用心”——用心梳理证据,用心预判问题,用心回应法官,就能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赢得法官的认可。
刚独立的青年律师要记住:工程案的每一份图纸、每一张结算单、每一页施工记录,都是当事人的血汗钱。你们站在法庭上,不仅是代理一个案子,更是守护当事人的权益。只要你沉下心来,把工程细节吃透,把证据梳理清楚,就一定能在庭审中站稳脚跟,成为一名靠谱的建设工程律师。
下次开庭前,对着镜子说一句 “我准备好了”,然后自信地走进法庭——多年建设工程案件开庭的经验告诉我,你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工程兵律师团”
本文作者: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鲍文政律师